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

.

联系电话:
0710-3590111

TOP

资环学院师生参加中国文学和文化外译与国际传播国际学术会议并做学术报告
2025-10-21 16:27:00 来源: ; 浏览:
 

(资环学院 通讯员 贺睿)2025年10月18日,湖北文理学院成功举办中国文学和文化外译与国际传播国际学术会议,资环学院承办分论坛“跨学科应用:文化与社会之回响”,4名教师及6名研究生代表参加“中国文化的辐射效应:文旅融合与应用研究”分论坛并做学术报告。

会上,朱运海教授以“襄阳张自忠抗战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研究”为题做了学术报告,朱运海教授认为襄阳抗战文化资源丰富,整合以张自忠为代表的战争文化资源,擦亮张自忠抗战文化品牌,讲好新时代抗战故事,对弘扬伟大抗战精神、构筑精神家园、增进文明互鉴具有重要意义。

田美玲老师以“文化IP解码与新质生产力: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文化传播双轮驱动模式”为题,系统阐释了文化IP解码四层原理和文旅新质生产力“创新-质优-主体-客体”四维框架。她指出,通过文化IP解码与新质生产力双轮驱动,可以有效提升文化传播的深度与广度,为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路径。

蒋小荣老师则聚焦“基于网络游记挖掘的襄阳市旅游文化元素识别”,通过对马蜂窝旅游网站上发布的1318份游记的系统分析,识别出文化地标、居民生活、文娱活动、文化印记四类旅游文化元素。研究成果为襄阳市文旅资源开发和产品设计提供了精准的市场需求依据,有助于提升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朱弘纪老师的“数字赋能驱动中国文旅品牌国际化的路径与效应研究”,提出了创新内容叙事、重构传播生态、提升服务能级三路径,分析了消解文化折扣和产业创新驱动的双重效应。该研究为中国文旅品牌走向国际市场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路径。

龚月同学深入探讨了跨境文旅IP驱动机制与孵化路径,提出了“在地文化深挖+全球审美适配”的创新发展模式。她认为,跨境文旅IP的打造需要扎根本土文化,同时兼顾全球审美需求,通过文化元素的创新表达和传播,提升文化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王椰同学的“襄阳市‘科普+旅游’融合发展路径优化策略研究”,深入分析了科普旅游社会认知短板问题,并提出了跨部门联动和产品体系优化的解决方案。研究为推动襄阳市科普旅游的创新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

吴碧栓同学的“基于文化转译理论的襄阳古城‘侠义襄阳’形象塑造与传播研究”,重点探讨了金庸IP转译在城市形象塑造中的应用,以郭靖、黄蓉城市形象案例为切入点,分析了“侠义襄阳”文化品牌的构建路径和传播策略。研究为襄阳古城文化形象的创新表达提供了新思路。

陈俊竹同学分享了“襄阳文化旅游纪念品创新设计研究”,重点分析了两汉三国文化资源开发成效,并提出了特色文旅品牌打造的具体建议。她认为,文化旅游纪念品是传播地方文化的重要载体,要注重纪念品的文化内涵和创意设计,开发出具有襄阳特色和市场竞争力的旅游纪念品。

黄婷同学以襄阳大头菜为例,提出了“文化折扣-感官符号转译四步模型”(文化基因提取→多模态感官转译→情感共鸣→价值循环),为地方特色农产品的文化赋能和品牌升级提供了理论框架和实践路径。研究对于提升地方特色产品的文化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杨秋平同学结合诗歌《春晓》与鹿门山文化资源,提出了“解压酣眠旅游目的地”的定位构想,并对中日韩文化影响力进行了深入分析。他认为,依托丰富的文化资源和生态优势,襄阳可以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特色旅游品牌,满足现代人对放松身心、缓解压力的旅游需求。

此次学术论坛为我院师生提供了学术交流的平台,拓宽了我院研究生的学术视野,也展示了我院师生的学术水平和研究生培养路径。未来,我院将继续围绕文旅融合这一主题,深入开展学术研究和实践探索,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推动中国文化辐射效应的提升和文旅融合的深度发展贡献资环力量。

    


责编:蒋妍

审核:张弢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资环学院学科教学(地理)专业研究生参加湖北省地理学会2025年中学地理教学研讨会没有了! 下一篇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开展2025级硕士研究生入学教育活动 没有了!

最新内容

热门内容